我與《潘村湖》結下的情緣
發布日期:2013-10-10 瀏覽次數:10654
近日在整理文檔時,翻出了一張泛黃的報紙,從上至下仔細端詳著。這是一張8開油印的《潘村湖》小報,2004年9月28日第1期。小報的左下角還有我的一篇“豆腐塊”,標題是,“我場兩田制改革今秋全面實施”。我的思緒頓時停留在十年前初來農場的情形。
初次見面
2004年我走上了工作崗位,來到了潘村湖農場,在辦公室從事秘書工作。第一次聽說《潘村湖》小報是在一次接待活動中。原省農墾集團公司領導周維成來農場檢查指導工作,在吃飯的時候,周老建議農場把企業小報繼續辦起來,豐富干部職工的精神食糧。我才知道原來農場有個叫《潘村湖》的企業報。時任潘村湖農場場長韓大鳴要求宣傳干事重新將農場小報編輯出刊。后來也就是2004年9月份,我第一次見到了《潘村湖》。一張8開大小的紙張,一股油印香氣撲鼻而來。當看見我的“豆腐塊”,心頭不禁一喜。
良師益友
因自身工作崗位的需要,注定了我要經常和她打交道。作為秘書要經常參加農場一些重要的會議,會議精神要通過她進行宣傳。剛開始寫宣傳稿件文字還是顯得十分稚嫩的,語言的專業性和書面化不夠。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我一方面向宣傳干事請教,一方面多看小報上其他人寫的稿件。從標題、結構、語言等多個方面學習別人的長處,并仔細揣摩。記得剛開始投稿時,編輯經常對我的稿件動大手術,并和我一起探討,久而久之,編輯對我稿件的修改越來越少。
至今還記得2009年有一篇稿子是報道農場一管區家庭農場發展自營經濟的。姜榮軍等三名職工聯合投資新建鴿舍,從事乳鴿養殖。稿子的標題我思考了很久,普通的標題諸如“潘村湖農場職工大力發展自營經濟”或“潘村湖農場職工從事乳鴿養殖”等等。后來我思考如何將靜態的事務變成動態的,更能讓讀者愿意繼續看下去。所以用了“職工養乳鴿放飛致富夢”這樣的標題,編輯對此也表示了贊許。
操刀主罰
2009年10月份,農場宣傳干事因家庭原因請假半個月,期間正值小報要出刊一期。分管宣傳工作時任農場黨委副書記林賢傳讓我和人力資源部的李科長一起編輯一期小報。接到任務后,我就著手搜集新聞材料了。當時農場秋收工作基本結束,正忙于秋種。由于多日來天氣無明顯降雨,秋種面臨著及時抗旱問題。因此宣傳重點是發動全場職工家庭農場搶時秋種和抗旱保墑。明確了當前小報出刊的核心內容后,加之期間自己帶著相機和場領導下基層所捕捉到的素材,當期小報的雛形在腦海中便有了個顯現。在和李科長商量后,決定當期小報頭條內容為“我場搶時秋種、抗旱保墑鏖戰正酣”,并配了場長韓大鳴在大田向職工了解秋種情況的圖片。報眼位置配了黨委副書記林賢傳在糧油公司檢查秋糧收購質量的圖片,正文是“糧油公司扎實抓好秋糧收購工作”。為了體現小報總體風格和過去的一致,又將農場慶祝建國60周年收集到的優秀征文其中三篇編輯出刊。手頭所有素材全部都用上了,電腦排版中小報的右下角還剩下一點空間。后來李科長把在網上摘錄的“秋季護膚養顏小訣竅”內容安插了進去。就這樣一張A3大小正反兩面的小報出爐了,正是《潘村湖》
誠摯祝愿
《潘村湖》陪我走過了近十年光景,我也從當初的毛頭小伙變為了年輕的父親,深深扎根在農墾。因為農墾事業代代傳承、興旺發達,我大膽的設想,未來十年如果我走上領導崗位,即使離開了潘村湖,我也會牽掛著她、思念著她,并且在她的重要時間節點積極動筆把最美好的記憶留給她。(作者:田家宏 潘村湖農場)
- 上一篇:肖繼宏:普及水稻機插秧的踐行者
- 下一篇: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