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亢農場新時代農業科研展現新作為
發布日期:2018-01-02 瀏覽次數:4034
歲末年初,安徽農墾龍亢農場副場長、高級農藝師王永玖帶領科研骨干,在高通量分子育種試驗田察看觀測小麥苗情,記錄育種材料。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為增強農業科研創新驅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多年來,龍亢農場整合資源匯聚優勢,與中科院、中國農大、省農科院、安徽農大等單位開展科企聯姻、合作共建,農場現代農業科技園已建成省農科院皖北科技創新中心和蚌埠國家農業科技園核心區,20多家科研單位在該科技園建立了農作物科研基地,148位農業專家、62名博士生常年在此進行農業基礎性研究和實驗示范工作,集成了一大批先進適用的科研成果,有力推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龍亢農場與中科院智能所合作建成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高通量分子育種試驗田,實現了作物表型監測智能化和精準化,育種效率大大提升。同時,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農業科研,根據數據采集分析、指導應用,實現了育種工作的數據化、自動化和智能化,育種工程取得了多方面突破。目前,龍亢農場已有7個農作物新品種進入國家和省區試,17個新品種進入國家和省預試,6個品種獲植物新品種保護權,每年引進、試種、推廣新品種100多個。近3年農場選育的小麥新品種皖墾麥0901、龍科1109、皖墾麥1221,大豆新品種科龍188,玉米新品種皖墾玉1號,水旱稻新品種旱稻906,均通過了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
龍亢農場領導班子會議要求,新時代農業科研要有新作為,2018年要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關于強化基礎研究的新要求,聯合科研合作單位,承擔好國家和省級近30個現代農業科研項目,培育和展示黃淮海地區小麥、水旱稻、大豆、玉米新品種,同時深入開展新型環保控失肥、配方施肥的研究,著力構建農業綠色增產新模式,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最基礎、最直接的智力支撐和創新驅動。(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