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變得“大而強”
發布日期:2002-08-07 瀏覽次數(shu):5137
對這種排名做個歷史的比較,更令人振奮。1995 年,《財富》的“全球500強”中,中國企業只有3 家,日本公司有149家,美國公司是151家。如今, 日本公司只有88家,減少了40%;美國公司增加到 了197家,增加了30%;中國企業從3家增加到11 家,增加了兩倍多。
顯然,按照《財富》雜志的評選標準,中國的企業 長進最大。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對于中 國的企業來說,最重要的理念應是“大而強”。
“大”即是“強”
《財富》的概念
《財富》雜志評的所謂“500強”,其實是“500 大”,因為它的評價標準主要是銷售額(銷售收 入)。其實,《財富》的“500強”,原來就叫 “500大”。
目前,美國的《商業周刊》、《福布斯》,英國的 《金融時報》,每年都搞各種名目的企業排名。排 名的標準,都是著眼于“大”。有的是按銷售收入 的大小排序,有的是按公司規模排序(上市公司就 是按公司的市值),有的是按利潤的多少排序。
《商業周刊》的主要排名榜,就叫“全球最大100家 公司”、“全球最大1000家公司”。
這表明,在他們的心目中,企業“大”的就是 “強”的,“大”就是“強”。
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 大的就必然是強的。因為它們都是在市場競爭中拼 搏發展起來的,有很強的競爭力。如果競爭力不 強,也不可能長大。因此,“500大”改稱“500 強”也未嘗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由強調“大”到強調“強”,反映 出的是價值取向演變的方向。
我們需要強調“大而強”“大不等于強”,這個特 有的命題,就是針對中國企業的現實國情有感而發 的。
目前進入“全球500強”的11家中國企業,無一例外 的是僅僅憑其“大”。
它們的人均利潤率、人均銷售額、資產利潤率和銷 售利潤率等都比較落后,沒有一個能進入前50名。 然而,在雇員人數卻是比較多的。比如,中國石油 化工公司員工總數大約90萬人,銷售收入為400億美 元;而同行業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員工總數為9.79 萬人,銷售收入卻有1920億美元。
我們已經取得的成績十分偉大,但是必須看到,與 國際水平比,差距還很大。面對實力雄厚的跨國公 司,國內企業不僅要大,更重要的是強。
黨的十五大以來,發展大企業、大集團已成為熱 點。中央期望抓緊發展的一批“大企業”,不只是 規模上大,而且核心競爭力要強,因此是又大又強 的“大企業”。這種大企業,我們不妨稱之為“大 而強”。
“大而強”是筆者生造的一個詞。“大”當然是指 企業的規模,“強”則是指企業的競爭力,包括核 心技術、主業實力、盈利能力、資產的質量等方 面。
“由大變強”:
國企的現實課題
“大而強”,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過程。從狀 態層面講,“大而強”就是“不僅大而且強”,即 又大又強。從過程講,“大而強”就是“由大變 強”,即把原來規模較大的企業做強———搞得強 壯起來。
“大而強”企業的生成途徑不外乎有三種:
一種是“由強而大”,即“小而強”企業擴張做 大————依強擴大型,屬于自然生成,即以產權 為紐帶,用市場手段實現。
一種是“由大而強”,即把本來規模大的企業做強 壯起來。
一種是用資產重組方式一次性拼裝,即把相關的優 質資產重新組合成一個法人實體,一次性拼裝出一 個又大又強的大公司或企業集團。
在目前的中國,企業“做大”容易“做強”難。 “大而強”、“強而大”就難上加難了,因此鳳毛 麟角。目前,最現實的問題是,如何把現有的國有 大企業做強,讓它們由大變強,打造成“大而強” 的企業。
大國企的“由大變強”之道,主要靠技術創新、制 度創新這“兩駕馬車”拉動。
制度創新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所謂現代企業制 度,就是股份公司制。當然,國企的公司化改革要 受整個國家改革進度的制約,孤軍深入不容易。以 技術改造為突破口,技術創新是可為的。
以技術改造為突破口抓技術創新,實際上是“將錢 變為技術,再將技術變成錢”的過程。只要選得 準、運籌得好,很可能形成“錢———技術——— 錢”的良性循環。
國企由大變強,支撐點是技術創新,突破口和起點 是技術改造。就是要圍繞主業做強,敢于高起點、 大投入搞技術改造,用高新技術武裝傳統產業,通 過技術進步、技術創新,開發出高技術含量的新產 品,實現高回報。
“剝離輔助、減員增效”,也是國企由大變強的實 招之一。雖然這要承受巨大的陣痛,但是別無選 擇。
經濟日報 高路
- 上一篇:龍亢農場做大“綠色”產業
- 下一篇:省委組織部來農墾集團考察領導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