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幾點思考
發布日期:2002-08-22 瀏覽次數(shu):5010
一、各地普遍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作為全面 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素質和效益,全面提高我國農 業整體水平的現實選擇。
二、各地普遍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作為解決 農業發展新階段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應國民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加入WTO后積極參與國際市場 競爭的難得機遇。
三、以科學求實的精神對待結構調整。既注意制定 規劃、科學調整,又注意市場變化、穩步實施;既 注意解決當前一些地區大路產品賣難、農業效益不 高等現實問題,更立足于長遠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 級。
調查中感到,各地調整農業結構的工作中也存在一 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結構調整的資金準備不 足。農業結構調整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 程,引進優良品種、發展名優特新產品和農產品加 工業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特別是一些種養大 戶,資金短缺的問題比較突出。二是農產品質量標 準監測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后。許多地方反 映,由于區分不開農產品的質量檔次,優質優價難 以落實。一些地方的市場體系建設不適應當前結構 調整需要,對農民起不到引導的作用。由于信息滯 后,一些地方結構調整的趨同性傾向比較突出。三 是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手續繁雜。目前“三缺” (缺良種、缺技術、缺信息)問題直接影響著結構 調整的進程。基層干部反映,引進一些市場急需的 品種和技術需要很長時間,往往喪失了市場良機。 四是農產品流通不暢。特別是一些果蔬外銷比重較 大的產區對運輸關卡和收費過多反映強烈。五是一 些地區農技人員的自身素質還不適應。由于多年來 農業科研和開發的重點主要放在發展糧食生產和增 加農產品數量上,而對發展經濟作物和養殖業,特 別是對發展優質農產品的技術研究和開發不夠,不 能適應市場不斷變化的需要。+ 當前,農業結構調整迫切需要解決以下五個問題— —
一、進一步認識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刻內涵。這次結 構調整,與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初期的兩次調整 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農產品供需形勢不同。 前兩次結構調整,是在農產品供求總體上偏緊的背 景下進行,有些產品一時多一點,主要是結構性、 地區性的,整個農產品市場還是賣方市場。這次調 整是在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 根本變化,絕大部分農產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進行 的。二是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發生了較大的變 化。過去主要是解決溫飽,而現在人們對農產品消 費提出了優質化和多樣化要求。三是調整的主體不 同。過去結構調整的主體主要是政府,采取層層下 達指標和運用行政手段進行,而現在結構調整的主 體是農民。四是調整的內容不同。過去主要是通過 面積增減和規定糧經比例,局限在種植業內部進行 平面調整;而現在是依靠科技進步,優化農產品品 種和品質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向生產的廣度和深 度進軍,是一種立體式的調整。可以說,這次農業 結構調整的目標,是復合型的目標,工作要求比過 去更高了。+ 二、千方百計開拓市場,搞活流通。各地反映,目 前農產品流通是結構調整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從各 地實踐看,凡是結構調整成功的地方,也都是開拓 市場的成功典型。可以說搞活流通是結構調整的牛 鼻子。因此,一要“反彈琵琶”,反向思維,為了 抓生產,先要抓流通、抓運銷,反過來促進結構調 整。二要大力發育農村流通組織特別是外銷網絡, 通過發展民間運銷大戶、農民經紀人隊伍,鼓勵農 村能人創辦流通協會、專業合作組織或公司等,形 成多渠道、多形式流通。同時,要通過組織創新, 構建我國農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型市場主體。三要 通過抓市場建設和管理,組織產銷訂貨會,采用 “訂單農業”等形式,促進農產品流通。廣西壯族 自治區去年兩次在武漢、上海舉辦農產品展銷會, 成交金額分別達到42億元和48億元。四要充分發揮 龍頭企業。科技推廣部門在聯基地、帶農戶、進市 場方面的作用,使農民在二次分配中獲得合理收 益。
三、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提高 農產品質量,增強其國際競爭力,是農業和農村經 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據專家分析,21世紀世界 農產品質量的競爭,核心是良種的競爭,誰擁有良 種和先進技術,誰就能掌握質量競爭的主動權。從 國內看,盡管許多農產品出現“賣難”,但一些名 特優產品價格在超出同類產品價格幾倍乃至十幾倍 以上仍然暢銷。因此,要加大動植物良種繁育體系 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力度,把良種良法作為關 鍵環節來抓。
四、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我國幅員遼 闊,各地地貌、資源、氣候和生產習慣差異很大, 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在保護好糧食生 產能力的情況下,宜牧則牧,宜漁則漁,通過優化 布局和區域分工,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優勢有規模的 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從產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 化,這是農業新階段區別于過去的一個重要標志。 據專家測算,在同樣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如果投入 決策目標從產量最大化轉變為效益最大化,單位農 產品的生產成本可以降低10%-30%左右。
五、發展食品加工,實現多次增值。農業的國際競 爭力不僅取決于初級農產品的質量,更取決于整個 產業鏈條、整個生產體系的發達程度。據測算,發 達國家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向社會提供的產品價 值量比為2∶1∶7,農業原字頭產品的價值量只占農 業最終產品價值量的10%。可見,沒有農業生產外 環節的多次增值,農業經濟效益就難以從根本上提 高。因此,大力發展食品加工業,是增強農業競爭 力,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的迫切需要。要 盡快制定食品加工業規劃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 工專項資金,鼓勵多種所有制和多元投資主體共同 參與,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要挖掘鄉鎮企 業的潛力,使其在食品加工業中挑大梁。
在結構調整中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結構調整與加強宏觀調控的關系。對農業結構 進行戰略性調整是一項政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工 作,特別是在農產品市場和質量監測體系建設滯 后、信貸等支持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要通過加強宏 觀調控,引導各地干部克服困難,有所作為。要通 過細致的工作,把政府的決策變成農民的自覺行 為。要通過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促進和完善農產 品流通體制。
二、結構調整與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的關系。調整農 業結構,必須在穩定糧食總產、保護糧食生產能力 的前提下,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改革耕作制 度,開拓農業發展的新空間。要確保糧食生產能力 不被破壞,制止在現有糧田上挖魚塘、栽果樹,嚴 格控制基本農田農轉非,做到穩定糧食政策,穩定 基本農田面積,確保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2000年 在各地糧食面積調減較多的情況下,更要重視糧食 問題。為此,要在加強糧食主產區基礎設施建設, 支持加工轉化和專用生產基地建設等方面,制定具 體的配套措施,保護這些地區農民糧食生產的積極 性,使這些地區盡快形成自己的農業優勢。+ 三、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的關系。近三年,農民收 入增長幅度連續回落,必須引起高度警惕。農民是 結構調整的主體,只有農民在結構調整中實實在在 地增加了收入,才能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推進 結構調整向深度和廣度進軍。從這個意義上講,農 民收入是否增加,是衡量結構調整是否成功和有生 命力的重要標志。
四、結構調整與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關系。要認真 研究我國農業的國際比較優勢,對于不具備比較優 勢的產品,如大豆、玉米等,要通過改良品質、提 高質量和深度加工等措施,提高市場競爭力;對于 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如畜產品、園藝產品及其他勞 動密集型產品等,要大力發展,增加出口,拓寬國 外市場。要抓緊清理和調整不符合WTO規則的法律、 法規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衛生標準,制定與國際 接軌的新的法律、法規和有關標準,比如進出口標 準、市場準入標準等。
五、結構調整與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的關系。建立科 學準確、反應靈敏和運轉高效的農業信息體系,是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當前,一 要加大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二要及時向農 民傳遞權威的生產、技術、價格和供求信息。三要 加強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目前,產地批發市 場是整個農產品市場體系最薄弱的環節。要統籌規 劃,加大建設力度。
六、結構調整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系。發展農業 產業化經營,對于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具 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解決千家萬戶進入市場、擴 大經營規模等問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 搞好龍頭企業建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以是加 工企業,也可以是批發市場和流通中介組織。不論 是哪種形式,只要能與農民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 能夠帶動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都應積極予以 扶持。
作者: 萬寶瑞
作者單位: 農業部 來源: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