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產業結構需全方位調整
發布日期:2002-08-12 瀏覽次數:5967
結構、規模、技術、流通均有差距
與會專家指出,我國棉花產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 全方位的。
一是產品質量結構不合理。曾任農業部棉花品質監 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的項時康研究員說,對我國主 產棉區抽樣調查顯示:我國棉花品種類型單一,長 度分布過分集中,90%以上的品種僅適紡32支紗, 而適合紡60支紗以上的優良品種很少。
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主任王宏廣指出,與國外相 比,我國原棉的品質比較差,標準不規范。尤其是 生產和收購的時候品種混雜,導致優質沒能優價。 + 二是種植規模差距懸殊。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 所專家魏曉文說,美國的棉花有90%以上由家庭農 場生產,其平均種植規模在180公頃以上;澳大利亞 平均在1000公頃以上;前蘇聯解體以后,隨著市場 化進程的加快,烏茲別克斯坦的私人農場發展很 快,其植棉規模也在9公頃以上。而我國廣大棉區按 常年植棉面積8000萬畝計,人均植棉不足1畝,折合 為1/15公頃。生產規模過小,不但規模不經濟,增 加成本;而且使生產單位的經濟實力長期無實質性 增長,降低了其吸納新技術和生產手段的能力。+ 據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劉新錄介紹,我國一個縣 當中往往有10幾個棉花品種,收購時各品種混收, 所以企業反映棉花的一致性很差。這也是將來提高 棉花品質必須要努力克服的一個問題。
三是加工技術水平低。王宏廣說,我國紡織業和國 外的差距甚大,這也和對制造業的技術進步重視不 夠有關。
四是流通體制不健全,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比較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俊指 出,由于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封閉式管理, 我國棉花在服務質量、信譽等方面存在著很多問 題。如:運銷服務、時效觀念、棉花包標不符、異 性纖維含量高等等。目前,棉花企業數目龐大, “低、小、散”和惡性競爭狀況不容忽視。+
提高棉花品質需優化區域布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指出,入世以 后,如何盡快完成棉花品種、區域格局的調整,如 何引導農民按照不同的品種質量分區域種植,是個 非常重要的問題。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農村經濟司處長方言說,有關 部門正在制定農產品優勢區域的發展規劃,但不知 何故卻把棉花給忽略了。方言強調,在所有農產品 中,棉花是屬于經濟價值最高的,商品率也是最高 的,我們應該加強研究,確定它的發展方向。+ 方言還指出,對于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新疆 地區這三大棉區,到底應怎樣定位?這是大的區域 政策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比如說長江棉區能生產適紡60支紗的優良品種,是 很有發展前途的,但是國家在規劃時卻把這一區域 給忽視了。方言建議,今后應把長江流域作為重點 區域來研究、開發,發揮長江流域的棉花種植優 勢。
項時康說,可以考慮逐步調整國內的棉花種植布 局,長江中游建立適紡60支紗的中長絨基地,冀魯 豫建適紡32-40支紗基地,而新疆建棉花適紡32支紗 左右的基地。
為了提升棉花品質,還需要擴大同類品種的種植面 積。據項時康介紹,我國除新疆建設兵團可以相對 集中種植,多數地區棉農種植規模很小,很難統一 種植一個品種。他建議,走龍頭企業帶動,即企業 加農戶,或企業加農民協會的路子,解決統一供 種、統一種植的問題。劉新錄說,我們設想最終的 目標,整個種植品種也許只有三個:除了新疆因為 有長絨棉和一般棉花,種植品種稍微多一些以外, 黃河流域也許只有三個品種,長江流域也許只有兩 個品種。
提升產業化水平,實現最大價值+
陳錫文指出,跟國外專業化的社會分工相比,我國 產業化經營成本遠遠高于他們,所以從長遠看,棉 花產業化經營其實是一個過渡性的措施。但是就我 國棉花產業發展現狀來看---從沒有市場到有市場, 從農民為供銷社生產到為市場生產---在這個轉變過 程中,產業化經營方式仍然非常重要,否則很多觀 念和競爭機制建立不起來。現階段應該支持有條件 的企業發展棉花的產業化經營。
江西省創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年來采用產、學、 研相結合和加基地、加農戶的模式,對推動棉花產 業化經營進行了初步探索。對此,與會專家給予了 肯定。該公司總經理石紅巖認為,在自愿互助的基 礎上建立的、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各種行業協會, 是農村中介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棉花產業化經 營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