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河農場三益回民分場面貌大變樣
發布日期:2018-03-07 瀏覽次數:5752
近年來,安徽農墾皖河農場緊緊抓住參照民族鄉享受省里各項幫扶政策的契機,大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強基礎建設、落實保障工程,三益回民分場面貌發生了質的變化,群眾分享著改革成果,一個“經濟較快發展、民生日益改善、人居環境優美、民族特色凸顯”的新三益正在迸發勃勃生機。
歷史悠久的三益回族文化
皖河農場三益回民分場位于懷寧、望江和安慶城西郊交界處。東臨長江,北依皖河。回族定居安慶始于元正十三年(1353年),由淮西宣慰副使僉都元帥余闕(回族)帶家小駐守安慶,這是回族定居安慶之始。1853年8月,時值清朝咸豐年間,為避戰亂,阿訇馬迪順帶領一批伊斯蘭信徒,由當時的安慶城區遷至老州馬家店(今皖河農場三益分場),現已相傳七代。
皖河農場回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解放戰爭渡江戰役中,回民船工組織支前隊,為大軍駕船渡江,馬吉榮、丁憲良兩人壯烈犧牲,丁憲玉等四人光榮負傷。渡江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五兵團政治部授予“伊斯蘭英雄”橫匾一塊和“渡江第一船”錦旗一面。八十年代中期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三益回族青年戰士丁健、馬陽春英勇殺敵,壯烈犧牲,分別榮立一等功和三等功。
三益清真寺原名馬家店清真寺,始建于1853年,距今已有157年歷史,百年古寺歷經洪水考驗、文革動亂洗劫,幾經風雨滄桑,目前是安慶除南關清真寺外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清真寺,占地面積
皖河農場三益分場是安徽省最大的回民聚居地,全分場總人口1849人,其中回民占95%。三益回民分場是作為企業唯一享受“民族鄉”幫扶政策,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攥緊拳頭干事,調結構促增收
三益分場總占地面積近萬畝,其中耕地面積5200余畝,可利用水面積200余畝,主要種植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蔬(果)等農作物。近年來,三益回民分場積極落實安徽農墾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步伐的要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分場充分利用好上級支持政策,積極整合民族幫扶發展資金,將以前的“撒胡椒粉均衡”改為“攥緊拳頭干事”。
2012年,分場投資200余萬元,新建了30畝葡萄園基地。2013年,分場利用扶持資金,對緊挨葡萄園的荒廢池塘進行整理,并依塘建起配套管理房,對周邊的環境進行了綠化,建成集休閑觀光、垂釣、采摘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基地。
分場東臨長江,血吸蟲十分流行。該場回民職工歷來有飼養肉牛的傳統,不少還是放養模式,而動物糞便就有傳播血吸蟲的作用。為響應國家取締血吸蟲地區牲畜放養的號召,2012年7月分場建立起皖西南(安慶地區)最大的肉牛養殖基地,變過去的“自然放養”為“集中圈養”模式,大大降低了血吸蟲傳播風險,提高了養殖效益和職工收入。
分場還創新工作思維,采取模擬股份制經營模式對葡萄園進行經營管理,扎實推進蔬菜、水果種植。目前分場有蔬菜種植面積900畝,其中新增了鋼架大棚面積200畝,新建了一座4000㎡育苗連體鋼架大棚,提高了回民職工群眾種植蔬菜的積極性,現已形成“基地+農戶”、“種植+銷售”的生產經營模式。
2017年,三益分場實現生產總值3148萬元,比上年增長9%,人均純收入達到2.02萬元,比上年增長7%,分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五年均超過皖河農場平均水平,從一個落后的分場,逐步走向產業發展的致富路。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惠民生
近年來,三益分場注重抓好農業基礎設施、水利基礎設施、項目工程等民生建設,不斷提高分場職工群眾幸福指數,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將發展成果惠及民生。
近年農場投資339萬元改造危房226戶,徹底解決了回民職工居民居住安全問題;投資80萬元,實施了路燈亮化工程,解決了夜間出行安全隱患;投資150余萬元,硬化生活區道路
針對回民分場人多地少,外出務工人員較少的情況,結合各個生產隊實際情況,分場重點在第五、七生產隊發展蔬菜種植,并配套建設了砂石道路、水電工程,逐步推進蔬菜標準園建設前期工作,累計投資近100萬元。近幾年,三益回民分場爭取省市民族扶持資金和農場生產資金50多萬元,完成了部分灌水渠硬化、兩口“當家塘”開挖、兩處抗旱機井的打造和九條農業生產主干道砂石化工程,提升了溝渠抗旱排澇能力和農業生產主干道運輸能力。
2017年,投資245萬用于三益分場農業生產節水灌溉一期工程項目建設,項目將徹底解決“旱改水”和蔬菜基地的供水問題,將成為職工增產增收的突破口。2017年11月,投資70余萬元實施了三益境內主道路兩側環境美化工程建設,并突出民族分場特色。另外,農場還投資75萬元進行文化建設,對兩個廣場進行前期規劃和基礎工程建設,為農場打造紅色文化、農墾文化、知青文化及民族文化奠定基礎。
下一步,三益分場將乘黨的十九大東風,以生態創品牌,以產品帶旅游,以文化創特色,以加工謀升值,以旅游拓市場,以市場拉經濟,一二三產聯動發展。在做好傳統農業的基礎上,重點做好肉牛養殖項目、蔬菜生產基地、瓜果采摘園及農耕體驗園項目,以生態農莊帶動回民分場經濟發展。(安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