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豬住上“標準間”——皖河農場標準化生豬養殖小區小記
發布日期:2009-10-21 瀏覽次數:5617



在一般農家,養豬是個臟活兒,豬圈陰暗潮濕,“有點臟、還有難聞的氣味”,然而,筆者在皖河農場陳慶文的養豬場卻看到另一番景象,陳老板告訴筆者,他養的豬住上了“標準間”。
今年元月,中央財政補貼項目——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項目落戶農場,陳慶文成為安慶西郊項目受益第一人。財政補助19萬元、個人配套5萬元,項目共投資24萬元,對850平方米的豬舍進行全面改造,一切按標準化、工廠化模式設計建設,原來的粗放式豬舍改為全封閉式結構,原來的單道運飼料、喂料、排污改為現在的雙道分開運行,入口處由原來的消毒劑消毒改為現在的紫外線消毒,豬舍設有電風扇、紗窗等抗熱、防蚊的設施,豬圈內實行噴槍噴霧消毒。同時建有獸醫室、消毒室、飼料車間、厭氧式發酵池、氧化塘等一整套標準化設施。陳慶文說:“住在標準間的豬很快樂!”
由于實施了標準化養殖項目,基礎設施完善、防疫技術過硬,陳慶文的養豬場順利度過了今年夏季高溫期間的危險期,無名高熱發病率降到最低點。預計陳慶文的標準化養豬場今年全年總飼養量達到2600多頭,產值可達200多萬元。陳慶文的標準化“養豬經”受到協會引起其他專業戶的青睞,從而引發了農場和周邊農民“標準化”養豬熱。
陳慶文在標準化養殖的基礎上添加了“循環養殖”模式。養豬場場地選在魚塘邊上,用豬糞喂魚、種菜,用菜葉邊角料喂豬,形成養殖小循環。作為農場養豬協會的會長,陳慶文打算以他的標準化養殖小區為龍頭,帶動農場和周邊縣鄉也發展標準化養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