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河農場農工“半工半農”鼓起錢袋子
發布日期:2010-02-03 瀏覽次數:6135

你在前方做包子 我在后方賣蒸籠
眼下雖是冬閑時節,對于皖河農場三益分場農工馬永豐來說卻是比平時更忙碌的日子,他和妻子農忙時忙于20畝棉田生產,農閑時他還接建筑方面的活計,一年下來,能賺個3萬多元。在當地,不少農工忙時種田、閑時家門口務工掙錢,通過這種“半工半農”的方式也能賺個缽滿盆滿,不比外出務工掙得少。
安徽農墾皖河農場是墾區人口大場,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勞務大軍中60%從事面點行業,蒸饅頭、賣包子帶來豐厚的收入,每年勞務總收入達到1.5億元。農場一方面有序組織農工外出務工,做大勞務經濟;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留守農工在家門口務工,處理好農忙與農閑的關系,合理安排時間,做到種田、務工兩不誤。
這兩年農場依托城郊區位發展蔬菜基地,短短兩年就形成5000多畝的生產規模,這同時為當地農工提供了就業崗位,農工們在平時忙于自己承包田的閑暇到菜地務工,按勞取酬,平均月收入在800到1000元左右。部分農工成為蔬菜基地的固定工,拿固定工資。
為提高務工的組織化程度,農場注重把富余勞動力組織起來,形成相關專業的、有一定技術專長的施工隊伍。三益分場是皖河農場勞動力比較多的分場,而其他分場外出務工頻繁,三益農工找到了家門口務工的空間。農工斯長河和伙伴們經常幫助農場供電部門架設電線桿,久而久之摸索出了一套絕活,于是他組建了一支由50人組成的施工隊伍,專門架設線桿、疏通渠道,成為當地能吃苦、能戰斗的施工隊伍,每年都有相對穩定的勞務收入,而自家田里的農活也不耽擱,進出都有進項。
春節將至,不少農工到當地小城鎮擺攤賣春聯、中堂和其他年貨,做起小生意也能添補家用,還有一些女農工應聘到個體商戶當店員,“亦農亦商”兩相宜。農閑時還有農工被被當地米廠、油廠、軋花廠等企業聘用,農忙是農戶,農閑“客串”工人。
據了解,農場每年在家門口務工約4000人次,年人均勞務收入1萬元左右,有的務工收入甚至超過了農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