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專題報道安徽農墾皖津項目
發布日期:2014-04-17 瀏覽次數:5730
扎根沃土 成就夢想
中國企業在津巴布韋播撒農業合作的種子
4年前,何宏順從安徽農墾來到津巴布韋。那時的他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所投身的事業將對重振津國農業經濟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何宏順現在擔任皖津農業合資項目皖津公司的總經理。該公司在津巴布韋的奇諾伊市從事多種農作物種植,目前已開發7個農場,土地面積近10000公頃。
皖津農業合資項目是由安徽省農墾集團和津巴布韋國防部雙方合資經營的,根據項目計劃,到2015年,皖津公司在津開發的農場總面積將達到50000公頃。
曾被譽為“非洲糧倉”的津巴布韋經歷了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糧食產量急劇下滑,由此導致的糧食短缺問題也困擾了這個國家十多年。對于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0%以上的津巴布韋,這樣的局面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雖然津巴布韋政府之前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振興疲軟的農業經濟,但真正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的還是與安徽農墾的合作。通過合資公司的全方位努力,大量閑置、半閑置的農場得以重煥生機。
何宏順描述道:“現在津巴布韋一些地方的農作物種植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大部分的農場都充滿了生機,而閑置或半閑置的農場正在逐漸減少”。
與現在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幾年前,津巴布韋的農民真可謂朝不保夕,甚至一度考慮過放棄耕作,于是大片良田變成了荒地。
然而,安徽農墾也意識到,要改變這種局面也絕非易事。要完成這項任務不僅需要大量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機方面的投資,還需要獲得當地農戶的支持,要知道,這些農戶可以說從未接觸過現代農業技術。
何宏順介紹說:“根據我們的估計,項目所需的投資可能要達到2.4億美元,包括基礎設施和機械裝備”。他沒有透露詳細的投資額和營業收入,但告訴了記者,公司去年已經開始實現盈利。
他指著身后大片的大豆、小麥和玉米地說道:“我們收獲的糧食將全部在當地市場銷售,以滿足當地的需求。”
“我們想通過這個項目來幫助津巴布韋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何總是安徽人,今年46歲,在來津巴布韋之前,他是安徽農墾的一名高級工程師。
和那些先到津巴布韋的人一樣,在剛被派往這個國家的時候,何宏順的心中也是不無擔憂的。“來到新的地方,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還有那些陌生的習俗等,總會有些擔心,但后來我驚喜地發現津巴布韋人的天性是那么熱情好客。”
據安徽農墾集團副總經理、皖津公司董事長程軍介紹,50多年來積累的經營經驗使得農墾在農業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農墾目前在安徽省內擁有67000公頃土地,15個農業科研機構,27100名職工,其中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就有2300多人。
2011年,時任津巴布韋前國防部長的Emmerson Mnangagwa 曾給出這樣的高度評價:“安徽農墾集團是一個實力雄厚而又非常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程軍說:“農業的發展需要長遠的規劃和可持續的生產實踐,我們也不要求在津巴布韋的投資立馬就能帶來收益。我們更關注的是技術的轉移和技能的提升,這些是能夠使津巴布韋農業獲得長遠進步的關鍵因素。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盡可能多地為當地培訓當地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的應用對產能的提高至關重要。在過去的四年中,農墾曾派遣4批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赴津,培訓津國當地人員達1000人次。”
合資公司現有16名中國員工和800名當地雇員,根據公司負責人的介紹,他們未來還會為當地提供更多的與農業相關的工作崗位。
皖津公司奇諾伊項目的獨特之處還體現在他們能夠與周邊農場主分享現代的管理技術和實踐經驗。程軍告訴記者,借助科技來提高當地的糧食總產量是他們的主要任務。
項目下屬的溫亞尼農場現在已經成為津巴布韋奇諾依大學的主要教學和實習基地,使得這所大學在農業研究方面獲得了諸多進展。
皖津公司副總經理Freedom Tsodzai最近在接受該國《先驅報》的采訪時說,“適合當地的農業理念在這里得到了更好的應用,這就直接推動了溫亞尼農場糧食產量的提高”。
奇諾伊大學副校長David Jambgwa Simbi說:“皖津項目在津巴布韋農業領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在溫亞尼農場場長董如平看來,“如何在旱季做好電力供應和灌溉的工作至關重要。”
2012年來到津巴布韋之前,董如平是安徽農墾下屬的一家農場經理。對他來說,適時的灌溉對農作物的健康生長非常重要。他還不無幽默地告訴記者,他甚至還得當心鳥雀、狒狒、猴子和螞蟻,免得成熟了的糧食被它們糟蹋了。
“中國曾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生產力落后,現在正逐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我們也希望幫助津巴布韋獲得同樣的發展和進步”,董如平說。
“津巴布韋是個美麗的國家,那里自然環境真可謂令人心曠神怡,我們不想對那里的環境造成任何破壞,所以我們都盡可能減少甚至不施用化肥”,身為安徽農墾領導的程軍一直這樣倡導使用有機肥料。
董如平說,皖津公司在津的很多土地一租就是99年,如何打理好這些土地,并保護好周邊的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只有注重可持續發展,我們才能獲得長久的利益”。(中國日報非洲版2014年4月10日page19,記者朱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