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尋求發展商機——國有馬廠湖農場組織職工到場外拾荒興墾的調查
發布日期:2002-07-15 瀏覽次(ci)數:6464
【安徽日報】7月9日報道:省農墾馬廠湖農場地處
江淮分水嶺地區的定遠與長豐兩縣交界處,耕地1.2
萬畝,擁有中高級技術人員28人,轄五個農業生產
隊、一個水產公司和種子、糧食、農機三個經營性
服務單位。該場機械力量雄厚,擁有大型拖拉機51
臺,聯合收割機21臺,配套機械設備47臺套,機械
化作業率達95%%以上。正是由于這些優勢,從1999年
開始,該場組織職工大膽地走出農場辦農場,較好
地實現了優勢嫁接,也對國有農場在新形勢下的發
展進行了成功的探索。
(一)
馬廠湖農場先后組織18人走出農場,承租農場之外 面積達2940畝。這些土地平均畝租賃費用為75元/ 年,租賃期限為20年以上,分布于定遠、長豐兩個 縣的11個鄉鎮。對租賃來的土地,職工參照農場的 適應機械化作業的模式進行改造,小塊合成大田, 條田溝、鼠道配套,按照能排能灌的標準投資,進 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經過幾年的發展,這些租賃 的土地已小有規模,成為小型農場。據統計,2001 年租賃土地總產值162萬元,畝均收益近500元,承 租經營者人均收入達8.7萬元。今年麥收結束后,又 有2名職工承包了定遠縣縣辦農場的600余畝閑置土 地。可觀的利潤,豐厚的回報,大大地調動了職工 外出尋租承包土地的積極性。
(二)
走出農場,租賃經營,適應了農村土地流轉的趨 勢,帶來了社會效益:
首先解決了農村土地拋荒的難題。農場職工租賃的 土地80%%以上是農民拋荒地和廢棄的低產田。農場職 工走出農場拾荒興墾,不光是農村的土地資源得到 有效的利用,而且使地方獲得了穩定的承包費,解 決了地方政府的一大難題。
二是對周邊群眾發揮了示范作用。租賃土地經營的 職工,大多是農場的種田能手,擁有較高的科學種 田水平。他們在實際生產中,對周邊農民起到了科 技示范的作用。家庭農場職工租賃農村的土地后, 小麥畝產由原來的2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按1畝帶 動10畝計算和1元/公斤計價,僅小麥一項,由科技 示范創造的社會效益就達到294萬元。今年,在江淮 地區小麥普遍減產兩成的情況下,租賃的土地小麥 畝均產量仍達到了360公斤好水平。
三是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廣泛的就業空間。租賃土地 面積較大,大田生產過程中形成許多不能實施機械 化的環節,使勞動用工需求量增大,特別是季節性 用工增多,這就為當地農民增加勞務收入提供了機 會,促進了農村的穩定。
(三)
走出農場辦農場,充分發揮了農場的資源優勢,拓 寬了發展思路:
農場自1990年實施種子工程項目以來,全場的1.2萬 畝耕地已基本成為商品種子生產基地,良種面積的 擴大受到制約。租賃地的出現等于擴大了種子公司 的繁育面積,顯示了規模效益。僅以小麥計算,全 部租賃地生產的小麥種為88.2萬公斤,回收率為 70%%,為61.8萬公斤,通過種子公司的精選、包裝 后,純利潤平均0.15元/公斤,每年種子公司增加的 純利潤為9.2萬元。職工也因此收入大增。2001年馬 廠湖農場職工李天龍種植的40畝“興農”2號豆種, 以3.2元/斤銷售,較生產商品糧增收9000元,畝均 增加225元。
農場職工通過給周邊群眾提供農機服務,實現收入 增加。承包職工通過自身的示范,帶動周邊群眾使 用農機,如開條田溝、打鼠道、耕、耙、播等一系 列農機作業,特別是機械收割,由于省工、省時, 加上江淮分水嶺地區,麥收季節易遇連陰雨災害, 農民更易接受。調查顯示。每年僅通過機械收割服 務,每個承包職工便可增收3000元。
為了利益的最大化,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土地和效 益較佳的模式,成為職工走出農場的首要目標。這 個目標要求職工去尋找市場,開展市場調查,市場 分析和市場預測,從而培養了職工創造商機的能 力。(汪國全 鮑廣云)
(一)
馬廠湖農場先后組織18人走出農場,承租農場之外 面積達2940畝。這些土地平均畝租賃費用為75元/ 年,租賃期限為20年以上,分布于定遠、長豐兩個 縣的11個鄉鎮。對租賃來的土地,職工參照農場的 適應機械化作業的模式進行改造,小塊合成大田, 條田溝、鼠道配套,按照能排能灌的標準投資,進 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經過幾年的發展,這些租賃 的土地已小有規模,成為小型農場。據統計,2001 年租賃土地總產值162萬元,畝均收益近500元,承 租經營者人均收入達8.7萬元。今年麥收結束后,又 有2名職工承包了定遠縣縣辦農場的600余畝閑置土 地。可觀的利潤,豐厚的回報,大大地調動了職工 外出尋租承包土地的積極性。
(二)
走出農場,租賃經營,適應了農村土地流轉的趨 勢,帶來了社會效益:
首先解決了農村土地拋荒的難題。農場職工租賃的 土地80%%以上是農民拋荒地和廢棄的低產田。農場職 工走出農場拾荒興墾,不光是農村的土地資源得到 有效的利用,而且使地方獲得了穩定的承包費,解 決了地方政府的一大難題。
二是對周邊群眾發揮了示范作用。租賃土地經營的 職工,大多是農場的種田能手,擁有較高的科學種 田水平。他們在實際生產中,對周邊農民起到了科 技示范的作用。家庭農場職工租賃農村的土地后, 小麥畝產由原來的2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按1畝帶 動10畝計算和1元/公斤計價,僅小麥一項,由科技 示范創造的社會效益就達到294萬元。今年,在江淮 地區小麥普遍減產兩成的情況下,租賃的土地小麥 畝均產量仍達到了360公斤好水平。
三是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廣泛的就業空間。租賃土地 面積較大,大田生產過程中形成許多不能實施機械 化的環節,使勞動用工需求量增大,特別是季節性 用工增多,這就為當地農民增加勞務收入提供了機 會,促進了農村的穩定。
(三)
走出農場辦農場,充分發揮了農場的資源優勢,拓 寬了發展思路:
農場自1990年實施種子工程項目以來,全場的1.2萬 畝耕地已基本成為商品種子生產基地,良種面積的 擴大受到制約。租賃地的出現等于擴大了種子公司 的繁育面積,顯示了規模效益。僅以小麥計算,全 部租賃地生產的小麥種為88.2萬公斤,回收率為 70%%,為61.8萬公斤,通過種子公司的精選、包裝 后,純利潤平均0.15元/公斤,每年種子公司增加的 純利潤為9.2萬元。職工也因此收入大增。2001年馬 廠湖農場職工李天龍種植的40畝“興農”2號豆種, 以3.2元/斤銷售,較生產商品糧增收9000元,畝均 增加225元。
農場職工通過給周邊群眾提供農機服務,實現收入 增加。承包職工通過自身的示范,帶動周邊群眾使 用農機,如開條田溝、打鼠道、耕、耙、播等一系 列農機作業,特別是機械收割,由于省工、省時, 加上江淮分水嶺地區,麥收季節易遇連陰雨災害, 農民更易接受。調查顯示。每年僅通過機械收割服 務,每個承包職工便可增收3000元。
為了利益的最大化,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土地和效 益較佳的模式,成為職工走出農場的首要目標。這 個目標要求職工去尋找市場,開展市場調查,市場 分析和市場預測,從而培養了職工創造商機的能 力。(汪國全 鮑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