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產業要用名牌戰略參與國際競爭
發布日期:2002-07-31 瀏覽(lan)次數:5969
中國茶業要組建龍頭企業,需要產生“企業航 母”、“巨無霸”。龍頭企業不僅要規模大,而且 要素質高,能與市場經濟接軌,擴張力強,后勁充 足,綜合效益好。 + 創品牌不是朝夕可成
打造經久不衰的品牌,不能急功近利。中國名優茶 有上千種,其中有幾種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 度”,但沒有一種成氣候、有規模的世界名牌,所 以有人說:“中國有名茶無名牌。”而英國立頓 (Lip-ton)茶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達60%,年銷售 額數十億美元,立頓茶一個品牌全年利潤額就超過 我國同年的茶葉出口值。 + 2001年5月6日,由華僑茶業發展研究基金會召開 的,“如何打造中國的世界名牌茶葉戰略座談會” 上,在京茶界的專家、學者,特別是國際茶業科學 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志遠、徐震春兩位教授就中國 從茶葉大國向茶葉強國發展、打造茶葉品牌等問題 提出看法,建議應盡快組建“中國茶葉工程中 心”,并應早日組成啟動。 + 中國烏龍名茶之鄉———潮州鳳凰鎮過去對品牌不 重視,其產品品質優勢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現在,我國加入世貿,農產品的游戲規則亟須與世 界接軌,中國科學院農業局選定鳳凰烏龍為我國惟 一無公害茶示范基地,打造中國烏龍茶的真正名 牌。2002年3月28日全國茶葉無公害示范基地在潮州 鳳凰鎮掛牌。+ 如果能成功打造有機茶、綠色食品茶、無公害茶品 牌,采用有特色的保鮮包裝,其售價可相當于同類 大宗茶的5~10倍。如果這類增值茶的初級產品被外 商收購、加工,冠以人家的品牌,那就會流失大筆 經濟收益。+ 打造名牌是一個系統工程,有的人把創名牌看得太 簡單、太容易了。中國管理科學院名牌與市場戰略 研究所梁世和副所長等前幾年在國外考察100個世界 名牌企業,其中有36%的企業有100年以上的歷史, 有28%的企業有80~100年的歷史,有25%的企業有 50~80年歷史,只有6%的企業創業史在50年以內。 + 當今世界,立頓紅茶能夠順利地登上高級賓館等 “大雅之堂”,而國產的袋泡茶如金帆老頭袋泡茶 多在中級或中級以下的賓館才占有一席地位。在廣 東內銷市場上,立頓紅茶比國產同類型紅茶價格高 得多,立頓紅茶往往以3~4倍于金帆牌紅茶零售價 走俏,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品牌價值。+ 一個世界名牌產品成長起來要靠長期的市場考驗, 靠用戶的考驗,不能操之過急。首先,產品的品質 要經得起長期的考驗。南京冠生園食品公司的“舊 餡月餅”事件已造成嚴重的后果,凡有冠生園牌號 的企業都損失慘重,銷售下降50%以上,受此影響 的全國月餅市場銷售下降10%~20%,茶葉企業也 須引以為戒。作為世界名牌,只重視產品,不重視 理念,也是不行的。入世后的市場競爭,不僅僅是 質量的競爭、價格的競爭、服務的競爭,更主要是 一種品牌的競爭,是一種文化的競爭,一種智慧的 競爭。企業要有鮮明而時尚的文化特色。茶文化是 一種無形的資產,弘揚茶文化,有利于刺激名牌產 品在市場上的活力和“升溫”,但要注意避免一般 化、雷同的安徽農墾集團宣傳。+ + 名牌產品的國際化與本土化要有完美的結合
品牌價值(689.5億美元)名列世界榜首的飲料 “大哥大”——可口可樂公司,在其銷售中國的飲 品時都注意與中國本土觀念相結合,如:北方的可 口可樂廠在其商品上有中國民間剪彩(民俗文 化),廣東的可口可樂標紙上有:“激情擁抱2002 世界杯……”、“FIFA-worldCup2002”,表明越是 實現國際化越要注意本土化。把中國的名優茶推向 世界時,固然要在商品的包裝、標紙上體現國際 化,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本土化,如果激進到把事 物的根都挖了,那將得不償失。不能在原汁原味的 基礎上求變,就得不到中外消費者歡迎,這是應該 在改革中吸取的教訓。 + 面對國際企業本土化經營的巨大壓力,中國本土企 業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外資走本土化之路, 中資就走國際化之路,這也符合邊際效用原理。為 此,中國企業必須加強國際競爭意識。中國入世 后,所有到中國的外國企業的競爭原則,就是“贏 家通吃”。對此,海爾公司的總裁張瑞敏說:“中 國企業怎么想?我認為必須成為狼,否則就會被吃 掉……”+ 中國茶企業如果不了解國際市場的競爭規則,不敢 于、不善于參與競爭,就會被“狼”吃掉。+ 日本三得利公司(SUNTORY)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 與福建茶葉進出口公司合作開發茶飲料取得成功。 2000年三得利公司的罐裝茶飲料銷量已占整個日本 消費市場的50%以上。該公司的茶飲料將大舉進入 中國市場。“在不久的將來,烏龍茶也一定會像紅 茶那樣,走進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日本三得利公 司也無疑會積極地參與將來消費市場的競爭,并勇 于向未來新市場和新商品進行挑戰”。+ 1950~2000年部分年度中國茶葉種植面積,生產, 內銷,出口統計
年份 茶園面積 生產 內 銷 出口+ (萬公頃) (萬噸) (萬 噸) 萬噸 萬美元
1950 16.93 652 0.55 0.85 811.55
1955 28.87 10.80 5.65 3.11 3054.72
1960 37.20 13.58 6.10 4.26 3445.64
1965 33.59 10.06 4.35 3.79 4152.47
1970 48.60 13.60 6.07 4.10 4253.73
1975 87.19 21.05 9.57 6.18 9514.47
1980 104.07 30.38 13.27 10.80 25441.18
1985 104.49 43.23 16.59 13.81 28610.86
1990 106.13 54.01 14.89 19.87 40658.09
1998 106.00 66.50 40.00 21.81 37103.06
1999 113.00 67.59 41.50 19.96 33842.27
2000 108.90 68.33 43.40 22.77 34734.22 +
來源: 愛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