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高效養殖 能人示范帶動 農戶抱團跟進
發布日期:2010-11-12 瀏覽次數:3631
——安徽農墾皖河農場水產養殖風生水起
11月11日上午,安徽農墾皖河農場水產養殖場養殖戶王金明正在塘口照料他的232箱網箱黃鱔,他向筆者介紹說:“再過一個月,大概元旦左右黃鱔就能上市,估計那時的價格每斤在30元上下,加上養魚,算起來全年純收入在10萬塊左右。今年災年收成也不賴!”王金明只是當地水產養殖戶的一個縮影,農場水產養殖已走出困境,風生水起。
素有安徽墾區“魚米之鄉”之稱的皖河農場臨江傍河,境內水資源豐富,過去水產養殖以魚類為主。隨著市場行情走低,一些漁民轉崗或外出務工,撂下了拋荒塘,前兩年閑置塘口種上了蓮藕,水產養殖一度陷入低谷。今年以來,部分場外能人到這里搞黃鱔網箱養殖,收入較高,本場農工開始效仿。農場看準黃鱔市場堅挺的勢頭,適時引導農戶調整水產結構,推行黃鱔網箱養殖。
今年恰逢土地復墾整理項目落戶養殖場,農場結合項目對水產養殖場塘口集中區域的水電路進行改造,同時對魚塘進行清淤,及時開溝、埋設涵管,共計投入資金100多萬元。流轉塘口,及時“騰籠換鳥”,引進場外小能人先來示范。農場積極響應安徽農墾集團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的號召,抓住農業改革機遇,將閑置塘口面積集中起來,向場外能人發包,建立100畝網箱養鱔示范片,以黃鱔為主打品種推廣高效水產養殖,一面繼續引進周邊農村能人進場入塘,一面引導本場農工積極跟進。安徽省望江縣賽口鎮金堤村專業戶汪江生今年把村里20多個農民帶到農場水產養殖場,集體承包了300多畝塘口,發展網箱養鱔,同時,盤活水面資源,發展魚鱔立體養殖,發揮循環經濟的倍增效應。農場還注重以陽光工程為平臺,邀請科研院校專家對養殖戶進行高起點培訓,并成立專業合作社,統一技術、防疫和銷售,讓養殖戶抱團發展,共享資源與信息,走產供銷一體化的路子。目前合作社成員已達61戶。
據了解,網箱養鱔,黃鱔增重快,翻倍率高,一般每畝純收益在8000-10000萬元之間,是棉花畝收益的10倍以上。全場今年網箱養鱔面積已達1469畝,同去年比,一下子增長了六七倍。盡管今年農場遭受百年未遇的洪澇災害,但由于及時做好避險抗災舉措,加上災后及時自救,仍然是個水產豐收年,僅網箱養鱔一項,預計年產值就有3000萬多元,養殖戶純收入總額可達15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