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華的高效設施農業路
發布日期:2013-06-24 瀏覽次數:10981

五月,對于安徽農墾碭山果園場職工設施大棚園來說,是火紅和金色的。大棚園內黃燦燦的杏和紅艷艷的桃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客商紛至沓來,享受碭山果園場高效農業發展的美味佳果。這個設施大棚園就是以碭山果園場一分場職工周仁華為帶頭人的職工高效設施園。近幾年,周仁華認真落實碭山果著力發展設施高效農業,力推職均一棚的政策,積極探索設施農業技術,生產反季節水果,通過辛勤的努力和不懈的堅持,摸索出了一條設施高效農業的路子,不但自已發家致富,而且帶領一分場部分職工發展設施大棚,共同走向高效路。
克服困難,奮力發展
她敢于轉變觀念,率先發展設施大棚。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未,一度暢銷價俏的碭山酥梨身價大跌,至2000年,碭山酥梨的生產、銷售陷入低谷,職工收入大幅度下降,企業經濟陷入困局。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職工增收、企業增效是當時全場面臨的新課題。要發展,必須調整產品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如何調、調什么一直是個難題,周仁華同志卻不等、不靠,積極轉身,通過多方考察,認為發展設施大棚生產反季節水果是實現高效的有效途徑,在丈夫的幫助下,于2001年籌集資金,從淮北引進金太陽杏苗木,從壽光學習設施栽培技術,建設一座鋼骨架無支柱的溫室大棚,開始了金太陽杏的栽培生產。
她勇于戰勝挫折,迎來豐產豐收。創業難,前期的創業更難。建棚容易,管棚卻難。由于當時在碭山沒有現成的管理大棚杏的技術和經驗供學習和借鑒,只能在生產中摸索,在管理中總結。2002年她在大棚管理上雖然投入很大的心血,但還是以失敗告終,一棚杏僅產幾十斤,這無疑給周仁華當頭一棒。而周仁華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挫折面前不喪志,與丈夫一起研究失敗的原因,通過對大棚杏管理過程和技術規程的認真總結和梳理,發現大棚杏的授粉技術要求嚴格,必須科學、適時。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在她的精心管理下,通過加大有機肥投入,強化科學管理,生產的金太陽杏個大、味甜、色亮、產量高,一上市就被客戶搶購一空,當年一畝地的大棚就產生15000多元的效益,收回了大棚的全部投入。
她刻苦創新技術,效益再上臺階。周仁華在大棚杏的生產中始終堅持技術創新,促進生產和效益。她與丈夫一起研究設計安裝大棚卷簾機,不但減輕了拉草苫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加快了拉草苫的速度,增加了棚內光照時間,提前了棚內水果的成熟期,促進了棚內水果的提前上市,有效地提高大棚的經濟效益,近幾年來,周仁華的一個大棚收入一般都在20000元左右,最高時收入近30000元。同時一直以來,她還積極引進新品種,做到引進、試驗、生產有機結合,她把自己的大棚當成試驗棚,只要有先進的品種,她都積極引進;只要市場行情看好的品種,她都積極發展,2012年,她已發展3個大棚,生產杏、桃和葡萄,成為果園場的致富能人。
無私帶動,共同致富
她貢獻技術幫扶,成為職工信得過的人。發展設施大棚,技術是關鍵,周仁華與丈夫一方面認真鉆研、總結大棚栽培技術,一方面向其他職工傳授大棚生產管理技術和知識,他們編發大棚栽培管理措施和水果生產技術規程讓職工學習和運用,并在自己大棚內做技術演示,做到讓職工應知應會,在傳授技術時,他們毫不保守,真心傳授,即增添了職工的生產技術,也增添了職工發展大棚的積極性和信心。
她堅持抱團經營,成為職工貼心人。周仁華發展高效設施大棚,心里想的是周邊職工,注重規模發展,抱團經營,她與丈夫即是大棚發展的實踐者,又是大棚發展的推動者。作為一分場發展大棚的領頭人,在她的帶領下,他們做到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統一罩棚、統一管理,在技術上指導職工,在銷售上讓職工優先,在價格上讓職工得利,實現了規模效益,促進了大棚經濟收入的最大化。
她積極示范帶動,成為職工致富帶頭人。周仁華堅持發展設施大棚,始終發揮示范帶頭作用,與職工走共同致富道路。她帶頭建棚,還極力鼓勵和支持周邊職工發展大棚,把建棚經驗和技術傳授給其它職工,讓他們節約成本;把水果生產的管理技術和經驗傳授給其它職工,讓他們提高生產經營能力;把引進成功的品種推廣給其它職工,讓他們少走彎路;把銷售客戶介紹給其它職工,讓他們及早走上高效路。
弘揚先進 共創美好
多年來,在周仁華的示范帶動和場的支持下,一分場已發展大棚60座,全場已發展設施大棚上100座。2012年,凡罩棚的經濟效益均在20000元左右。2013年,周仁華的大棚杏雖然還正在緊張的銷售中,但她的一個棚已銷售收入達到20000多元。周仁華發展設施大棚在碭山果園場創造了高效設施農業的先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讓廣大的碭山果園場職工進一步看到了高效農業充滿美好的希望和未來,必將不斷推動全場高效農業職均一棚的進程,堅定有力地促進職工實現持續增收,共創美好果園場。(作者:魏曉清 碭山果園場)
- 上一篇:美好皖墾 我為你而歌唱
- 下一篇:安徽農墾集團:在“變”中堅守著“不變”